半岛官方体育常用仪器领会先容
半岛官方体育半岛官方体育近代分析仪器的发展促进了分析化学向纵深发展,并在国民经济各个领域获得了广泛的应用,从航天材料、食品安全、环境污染、医疗卫生、地质勘探、工业生产、农业生产、检验检疫诸多方面都离不开分析仪器。现代分析化学的发展趋势是高灵敏度、高选择性(复杂体系)、智能化、快速、自动、简便、经济。对分析仪器而言,一方面要降低仪器的信噪比,另一方面是各类分析仪器的联用,特别是分离仪器和检测器的连用,如色谱仪 (气相色谱、液相色谱或超临界流体色谱仪、多维色谱仪等)和各种分析仪器(质谱、核磁共振波谱、傅立叶红外光谱、原子吸收光谱和原子发射光谱)的联用,利用前者的优异的分离功能,将组分分离后由后者加以识别,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此外,近红外光谱化学计量学软件设计及其在各行业的应用软件 (包括建模、校准、评价、数据优化等软件和软件包)的开发和完善也将成为国内外分析仪器发展的另一个热点。
21世纪新兴的原子光谱分析光源是等离子体光源(plasma source),分为直流等离子体 (DCP)、高频电感耦合等离子体(ICP)和微波等离子体 (MP)。直流等离子体是最早用于原子光谱分析的一种等离子体光源,功率较ICP低,雾化器不易堵塞,总氩气的用量只及 ICP耗气量的一半,无高频辐射,检出限与ICP相近或稍差,精密度不如ICP好,线性范围比ICP窄,基体效应比 ICP严重,电极易污染。ICP具有优良的分析特性,被测元素能有效的进行原子化和消除化学干扰,工作曲线有较宽的线个数量级,信噪比高,可快速进行多元素的同时测定。微波等离子体包括电容耦合微波等离子体(CMP)和诱导微波等离子体 (MIP),常用微波频率为 2450 MHz,主要优点是激发能力强,以He气为工作气体时,可以测定包括卤素在内的几乎所有元素,有很好的检出限。AES法广泛应用于钢铁、合金、有色金属、地质、石化等领域的分析。
按照所用的原子化方法的不同,可分为火焰原子吸收法(FAAS)、石墨炉原子吸收法 (GFAAS)和石英炉原子化法,可以在较低的温度下原子化,包括汞蒸气原子化、氢化物原子化和挥发物原子化。背景校正器有氘灯背景校正器、塞曼效应背景校正器、自吸背景校正器。原子吸收法的优点是检出限低,FAAS为 10-6~10-9 g/mL,GFAAS为10-10~10-14g/mL。目前,
原子荧光光谱在元素及其形态分析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特别是与氢化物发生进样技术的结合,在测定地质样品、钢铁合金、环境样品、食品、生物样品等中的 Ge、Sn、Pb、As、Sb、Bi、Se、Te、Hg和 Cd等元素都有很好的效果。原子荧光光谱法的特点是谱线简单、光谱干扰少、检出限低,测定空气中的汞,检出限达到每立方米2.2×10-9个原子,可进行多元素同时测定,校正曲线数量级,适用元素的范围不如AES和 AAS广泛。AFS法与AAS、AES分析技术互相补充,在冶金、地质、环境监测、生物、医学分析等领域得到了日益广泛的应用。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是历史最悠久、应用面最为广泛的一种仪器分析方法,现在又发展了多种分光光度测量技术,如双波长(三波长)分光光度法,可以有效地消除复杂试样的背景吸收、散射、浑浊对测定的影响,很适合于生物样品和环境样品的分析。胶束增溶分光光度法可以提高测定选择性和灵敏度,摩尔吸收系数一般可达 106 L/(mol·cm )。导数分光光度法提高了对重叠、平坦谱带的分辨率与测定灵敏度,示差分光光度法提高了测定很稀或很浓溶液吸光度的精度。正交函数吸光光度法在吸收曲线的某一区域选择适当的正交多项式,使干扰组分的正交多项式系数最小,以致可以忽略不计,用待测组分的正交多项式的系数进行定量分析。随着化学计量学方法的兴起,出现了多种计算机辅助分光光度法,如因子分析、偏最小二乘法、多元线性回归分光光度法等,可以在谱带严重重叠的情况下,不经分离可以直接实现多组分的同时测定。此外,还有流动注射吸光光度法、动力学吸光光度法、浮选吸光光度法、固相吸光光度法、计量学吸光光度法等。
红外光谱能提供有机化合物丰富的结构信息,特别是中红外光谱是鉴定有机化合物结构最主要的手段之一。近年来,近红外光谱技术与各种化学计量学算法相结合,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目前,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 (FTIR),逐渐取代了色散型红外光谱仪,它主要由红外光源、光学系统、检测器以及数据处理与数据控制系统组成。现在数据库已储存有大量的有机化合物的标准红外图谱,检索也十分方便。对于化工生产控制和未知物剖析有很大帮助。
外光谱与显微镜联用已成为一种微量和微区分析的新技术。借助于化学计量学的发展,近红外(NIR)光谱技术迅速发展,形成“三位一体”的技术,即将近红外光谱仪、化学计量学软件和应用模型三部分有机地结合起来,这项技术从农业上开始,渗透到石化领域,并发展极快。
光声光谱法的基础是光声效应。光声光谱法的特点是:灵敏度高,比普通分光光度法高2~3个数量级,应用范围广,可用于不透明固体、液体、气体和薄层样品分析,尤其可用于常规光谱仪难以分析的深色不透明或高散性的样品(如深色催化剂、生物活体试样等制样困难的橡胶和高聚物)的分析,用于检测大气中的氯乙烯、、氟里昂等污染物的含量,检出限可达到10-9g量级。
拉曼光谱的特点对于非极性基团、碳链和环的骨架的振动,拉曼光谱比红外光谱具有更强的特征性,并能很好地区分异构体。水的红外吸收强,而拉曼散射弱,很适合在水溶液介质中研究生物大分子的结构。拉曼光谱较红外光谱简单,没有倍频和组合频信号,减少了谱带重叠干扰的可能性,制样比较简单,液体、固体、粉末试样可直接测定。傅立叶变换拉曼光谱仪使用的激光源功率低,减少了光源对有机样品和生物样品的光热分解和荧光对测定的干扰。拉曼光谱主要用于化合物分子结构的鉴定,利用微分析装置将激光聚焦到很小的特定微区获得的显微拉曼光谱,特别适合半导体、陶瓷、生物活体和矿
2.5 分子荧光和磷光光谱(Molecular Fluorescence and Molecular Phosphorescence Spectroscopy)分子发射光谱法包括分子光致发光 (如分子荧光和分子磷光)分析法与非光致发光 (如化学发光和生物发光)分析法。在荧光光度计上,配置磷光附件,或利用时间分辨技术可以进行磷光测定。分子荧光和分子磷光可用于研究物质的电子状态、发光体的分子取向、发光过程动力学等。通过直接测定含量发光物质,能测定的元素达60多种。通过化学反应,将不发荧光或荧光量子产量很低的物质转变为适合于测定的荧光物质,在环境监测、生物医学、临床化学、DNA测序、基因分析、跟踪化学等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
化学发光分析法是分子发光法的一种,大部分有机生色基团的激发能约为 50~102 kcal/mol,相应于280~580 nm 的光谱区,正处于大多数氧化还原反应的能量区,故化学发光反应大多为氧化还原反应。如卵磷脂等不饱和脂肪酸组成的脂质体,通过不饱和脂肪酸的自氧化,使脂质体膜产生超微弱发光。化学发光分析法的主要特点是灵敏度高,检出限达到 10-11 mol/L的生物样品,重现性好,线性范围宽,仪器比较简单,操作方便。化学发光现象在分析化学、生物化学、环境科学、材料分析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到痕量都可测定,测定精度好,采用基本参数分析法可实现无标分析。分析过程中不破坏试样,便于无损分析,分析速度快,易于实现分析自动化,缺点是仪器设备昂贵。目前,在执行RoHS 指令对电子电器产品污染物测试中,应用XRF对大量电子电器样品进行定性筛选发挥了很的作用。
X射线衍射分析主要用于物相分析、结构分析和结构鉴定,它具有多种形式,其中粉末衍射仪是目前研究粉末 X射线衍射最常用的仪器。X射线衍射分析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定性鉴定晶体化合物、定量测定混合物中晶体化合物及研究晶体结构方便而有效的方法,在化学、物理学、生物学、材料学以及矿物学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X射线光谱的定性分析包括试样的X射线光谱记录和峰的识别,定量分析是测定试样中待测元素的特征谱线强度,并把强度转化为元素含量。
电子顺磁共振是电子自旋共振的一种,专指顺磁物质的电子自旋共振。在外磁场的作用下,具有未成对电子的顺磁物质(如自由基、过渡金属离子、晶体中的缺陷、多重态分子、碱金属的自由电子、半导体的杂质等),有净电子自旋和相应的磁矩,在磁场中以一定的频率转动,当外界加入射频磁场的频率与未成对电子的转动频率相同时,分析吸收一定能量的微波在未成对电子自旋分裂成的不同能级之间跃迁,形成电子自旋共振吸收波谱。谱线峰面积与未配对电子的浓度成正比。
上世纪70年代后期,脉冲傅立叶变换核磁共振波谱仪问世,使用强而短的脉冲让所观察的不同官能团中所有同位素核都发生核磁共振信号,计算机记录信号强度随时间衰减的过程,得到信号强度对频率关系的谱图。核磁共振波谱给出的结构信息是最严格和准确的。结构中每个官能团和结构单元都有确切对应的峰,反之,每一个吸收峰都能找到确切的归属。可以通过化学位移和耦合常数获取有机化合物的相关信息。目前广泛使用的是H1和C13核磁共振仪器,核磁共振波谱是有机结构分析最有效的手段之一。但仪器价格和维持费用高。
按质量分析器分,可以分为扇形场质谱仪、四极杆质谱仪、飞行时间质谱仪、离子回旋共振质谱仪、离子阱质谱仪等。按离子源类别分,可以分为火花源质谱仪、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二次离子质谱仪等。按分辨率分,可以分为高分辨率质谱仪,分辨率在 10000以上的,如双聚焦质谱仪和傅立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仪;低分辨率质谱仪,在 1000以下的,如单聚焦质谱仪、四极杆质谱仪、不带反射静电透镜的飞行时间质谱仪。借助色谱分离的能力,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发展已相当成熟,通常使用电子离子源,接口是分子分离器,操作条件稳定,
《仪器分析》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90142110 课程类型:必修课 英文名称:Instrumental Analysis 课程类型:基础方向课 学时:64学时讲课学时:60学时 学分:4学分 适用对象:环境科学专业、化学专业 先修课程: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高等数学、计算机 执笔人:刁春鹏审定人:张金萍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以及对先开课要求 仪器分析是化学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是以物质的物理和物理化学性质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一种分析方法。利用较特殊的仪器,对物质进行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形态分析及结构分析。它具有测定快速、灵敏、准确和自动化程度高等特点,它是分析化学的发展方向。 仪器分析是化学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之一。仪器分析的主要任务是介绍常用的主要仪器分析方法,介绍这些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和典型仪器的结构与性质,利用这些仪器完成定性、定量、定结构的分析任务,为今后开展科学研究和更好的指导工农业生产打下牢固的基础。 仪器分析是建立在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高等数学、物理学及计算机基础上的后续课程,它为后续课和今后的科研工作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操作技能。它是许多学科进行科学研究不可缺少的重要测试手段,并在提高人才素质和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课程重点介绍光谱、电化学和色谱三大块和质谱法的内容。 掌握常用仪器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如: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红外吸收光谱法,分子发光分析法,原子发射光谱法原子吸收光谱法,电位分析法,极谱分析法,色谱分析法,核磁共振波谱法和质谱分析法等。 了解仪器的结构及常用仪器的主要组成部分,学会使用一些仪器。 要求学生初步具有根据分析的目的、要求和各种仪器分析方法的特点、应用范围,选择适宜的分析方法以解决分析化学问题的能力。了解一些仪器分析方法和技能在实际中的应用,为后续课的学习及今后科学研究打下一定的基础。 三、与其他课程关系 仪器分析是建立在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高等数学、物理学及计算机基础上的后续课程,用到先修课的一些基础知识。 四、教学内容、学时分配及基本要求 第1章绪论 学时:2
紫外吸收光谱UV 分析原理:吸收紫外光能量,引起分子中电子能级的跃迁 谱图的表示方法:相对吸收光能量随吸收光波长的变化 提供的信息:吸收峰的位置、强度和形状,提供分子中不同电子结构的信息 荧光光谱法FS 分析原理:被电磁辐射激发后,从最低单线激发态回到单线基态,发射荧光 谱图的表示方法:发射的荧光能量随光波长的变化 提供的信息:荧光效率和寿命,提供分子中不同电子结构的信息 红外吸收光谱法IR 分析原理:吸收红外光能量,引起具有偶极矩变化的分子的振动、转动能级跃迁 谱图的表示方法:相对透射光能量随透射光频率变化 提供的信息:峰的位置、强度和形状,提供功能团或化学键的特征振动频率 拉曼光谱法Ram 分析原理:吸收光能后,引起具有极化率变化的分子振动,产生拉曼散射 谱图的表示方法:散射光能量随拉曼位移的变化 提供的信息:峰的位置、强度和形状,提供功能团或化学键的特征振动频率 核磁共振波谱法NMR 分析原理:在外磁场中,具有核磁矩的原子核,吸收射频能量,产生核自旋能级的跃迁 谱图的表示方法:吸收光能量随化学位移的变化 提供的信息:峰的化学位移、强度、裂分数和偶合常数,提供核的数目、所处化学环境和几何构型的信息 电子顺磁共振波谱法ESR 分析原理:在外磁场中,分子中未成对电子吸收射频能量,产生电子自旋能级跃迁 谱图的表示方法:吸收光能量或微分能量随磁场强度变化 提供的信息:谱线位置、强度、裂分数目和超精细分裂常数,提供未成对电子密度、分子键特性及几何构型信息质谱分析法MS 分析原理:分子在真空中被电子轰击,形成离子,通过电磁场按不同m/e分离 谱图的表示方法:以棒图形式表示离子的相对峰度随m/e的变化 提供的信息:分子离子及碎片离子的质量数及其相对峰度,提供分子量,元素组成及结构的信息
教学大纲 本课程是为化学系本科生开设的一门化学主干基础课程,开设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化学与相关学科研究中所必需的定性、定量和结构分析的基础原理和分析方法,理解各种分析与检测技术的特征与技术要点,使学生初步掌握化学科学研究的技能并具备科学研究的综合素质。 本课程的要求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掌握原子和分子光谱产生的原理,了解原子吸收、原子发射、原子荧光以及分子吸收、分子荧光与磷光、拉曼光谱分析方法以及仪器的原理及应用; 2.掌握核磁共振与质谱分析的原理、了解仪器的原理与应用、学会图谱解析的一般方法; 3.掌握混合物中各种分子分离的方法、原理与仪器。了解气相色谱、液相色谱、毛细管电泳与毛细管电动色谱的仪器原理及应用; 4.掌握电化学分析方法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分析方法; 5.了解分析化学研究的最新进展(如表面分析技术,原子力显微技术)以及在相关学科的分析测试中的应用。 课程的内容、结构、知识点、课时等方面的组织安排: 一、课程的内容、结构和知识点 第一章绪论 仪器分析的内容和分类,仪器分析的方法特点,仪器分析在科研和生产中的应用,仪器分析的发展趋势。
第二章原子吸收光谱 1、原子吸收光谱法的概述; 2、原子吸收光谱法的原理; 3、原子吸收光谱仪的结构(锐线光源;原子化器-火焰原子化、石墨炉原子化、低温原子化;单色器、检测器); 4、干扰及其消除(化学干扰、物理干扰、电离干扰、光谱干扰;背景干扰及其消除-氘灯扣背景、塞曼扣背景、自吸扣背景); 5、原子荧光分析法(原子荧光类型、分析原理、仪器、应用); 6、原子吸收限制及发展前景。 第三章原子发射光谱 1、原子发射光谱概述; 2、原子发射光谱理论基础(原子发射光谱的定性基础、原子发射光谱的定量基础); 3、原子发射光谱分析仪器(光源-火焰、电弧、火花、ICP;分光器;检测器-感光板、PMT、CCD); 4、分析方法(定性分析、半定量分析、定量分析); 5、原子发射光谱的干扰及其消除。 第四章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 1、分子光谱分析方法概论; 2、分子光谱,分子结构与吸收光谱特征的关系; 3、吸收定律朗伯-比尔定律的内容,比耳定律的要求,比耳定律的适用性; 4、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光源,分光器,吸收池,检测器,工作过程,仪器校正; 5、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应用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其它应用; 6、分光光度测定方法介绍差示分光光度法,导数分光光度法,双波长分光光度法,动力学分光光度法,胶束增溶分光光度法,反射光谱法,光声光谱法。 第五章分子荧光、磷光和化学发光分析法 1、光致发光的光物理过程电子自旋,单线态和三线态,光致发光的光物理过程; 2、发光参数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寿命,发光量子产率; 3、发光与物质结构的关系分子
仪器分析法概论 一、近代仪器分析的发展过程 50年代仪器化;60年代电子化;70年代计算机化;80年代智能化;90年代信息化;21世纪是仿生化和进一步智能化。 二、化学分析法与仪器分析法的关系 重量分析法 化学分析法酸碱滴定法 滴定分析法沉淀滴定法 配位滴定法 氧化还原滴定法 天平的出现化学分析法的优点:准确、仪器简单、快速、适用于常量化学。 比色计、分光光度计出现 光谱分析法-根据物质发射的电磁辐射或物质与辐射的相互作用建仪器分析法立起来的一类仪器分析方法。 (精密仪器)色谱分析法-是一种物理或物理化学分离分析方法。 仪器分析法的优点:灵敏、快速、准确、适用于微量和痕量分析。 第十一章光谱分析法概论
1.定义:光学分析法是根据物质发射的电磁辐射或物质与辐射的相互作用建立起来的一类仪器分析方法。 2.光学分析法包含的三个主要过程: (1)由仪器设置的能源提供能量照射至被测物质。 (2)能量与被测物质之间相互发生作用。 (3)产生可被检测的讯号。 第一节 电磁辐射及其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一)电磁辐射和电磁波谱 1.光的波粒二象性:光是一种电磁辐射(电磁波),是一种以巨大速度通过空间而不需要任何物质作为传播媒介的光子流,它具有波粒二象性。 (1)光的波动性:光的波动性用波长λ(nm )、波数σ(cm - 1)和频率υ(Hz )表述。 在真空中,波长、波数和频率的关系为: ,C υλ= (11-1) 光速=光的频率×波长 (11-2) 波数=1/波长 (2)光的微粒性:用以解释光与物质相互作用产生的光电效应、光的吸收和发射等现象。 光的微粒性用每个光子具有的能量E 作为表征,光子的能量是与频率成正比,与波长成反比。它与频率、波长和波数的关系为: 从γ射线一直到无线电波都是电磁辐射,光是电磁辐射的一种形式,每个波段之间,由于波长或频率不同,光子具有的能量也不相同。电磁辐射按照波长顺序的排列称为电磁波谱,电磁波谱的波长或能量是没有边际的,表11-1所示的电磁波谱只是排列出了已被人们认识了的几个主要波段。下册主要讨论近紫外区、可见区和近红外区、远红外区的电磁波谱与物质的定性和定量关系。从表可见,光的波长越短、频率越高,能量越大;反之亦然。 表11-1 电磁波谱及其在仪器分析中的应用 C υλ =1σλ =C E h h υλ ==
浅谈对仪器分析这门课的认识 摘要:不论是大气污染还是水质污染,都要求采用先进的测定技术对环境介质中污染物的浓度进行准确定位和评价。例如,在了解酸雨程度时,适宜采用离子色谱法;氟氯烃类气体和有机农药的测定,不但需要高难度的采样和预处理技术,还需要采用气相色谱法或气质联用技术( GC -MS) 进行测定;如上所述,在大气污染、水质污染这两个领域中,各类污染物质均需要相应的分析方法。因此仪器分析这门课的学习是相当重要的。 关键词:大气污染、水污染、仪器分析 仪器分析这门课是我向往已久的课程,因为在上学期通过学习环境监测以及做一些专业基础实验,我对化学分析仪器已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所以很是向往仪器分析这门课。另一方面,对于环境工程专业的我们来说,学好仪器分析这门课对我们来说尤为重要,因为环境质量的不断恶化使得人们对环境质量的关注上升到更高的层次。环境质量监测需要应对更大数量的样品和更快的分析速度,因此现代化的检测方法成为环境监测的必由之路。所以光谱法、色谱法、色-质联用技术、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及流动分析等仪器分析技术在环境监测中尤为重要【1】。但当我真正开始学习这门课的时候,才发现仪器分析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简单。因为《仪器分析》的各章节之间联系不够紧密,知识琐碎,仪器结构复杂,原理抽象,涉及面广。例如对于气相色谱仪这一仪器来说,虽然书上介绍的很详细,老师讲解的也很细致,但听完之后对于它的整个气路流程还是不是很清楚,简单通过听课或者看书很难达到记忆深刻的目的。所以自己课下也会找到一些适合自己的方法来学习。 1善于总结。 对于仪器分析这门课,虽然它的知识点很琐碎,各章节之间联系也不是很紧密,但每门课学习结束后的总结是我必做的一件事情,因为不仅加深了我的记忆,还能够通过总结比较拓宽我的知识广度和深度。例如对于仪器分析中的原子吸收光谱法与原子发射光谱法来说,自己就在课下做了一些总结,并且总结的同时也会通过过程图来进行记忆。 图1 笔记总结图2 原子吸收仪示意图 1.1原子吸收光谱法 (1)原子吸收光谱法以测量待测元素的气态基态原子外层电子对其特征谱线的吸收作
仪器分析概述 1物理分析:根据被测物质的某种物理性质与组分的关系,不经化学反应直接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的方法Eg:光谱分析法 2 物理化学分析:根据被测物质在化学变化中的某种物理性质与组分之间的关系,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的方法 Eg:电位分析法、比色法 3仪器分析:由于进行物理和物理化学分析时,大都需要精密仪器,故这类分析方法又称为~ 仪器分析的特点:灵敏、快速、微量、准确 仪器分析法包括:光学分析、光谱分析、质谱分析、色谱分析、放射化学分析、流动注射分析 电化学分析 1)分类:电导分析、电位分析、电解分析、伏安法 2)电位分析和电解分析是利用被测物质在溶液中进行电化学反应,检测所产生的电位或电量变化,进行定量、定性分析。属于物理化学分析方法 3)电导分析法:是测量溶液的导电性能进行定量分析的,并未发生电化学反应。属于物理分析方法 (2)光学分析:分为非光谱法和光谱法两大类 1)非光谱法(一般光学分析法):检测被测物质的某种物理光学性质,进行定量、定性分析的方法Eg:折射法、旋光法、元二色散法及浊度法 2)光谱法:利用物质的光谱特征,进行定性、定量及结构分析的方法称为~ 1)按物质能级跃迁的方向:吸收光谱法、发射光谱法 吸收光谱法: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红外分光光度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核磁共振波谱法 发射光谱法:原子发射光谱、荧光分光光度法 2)按能级跃迁类型:电子光谱、振动光谱、转动光谱 )按发射或吸收辐射线的波长顺序:γ射线、X射线、紫外、可见、红外光谱法、微波法、电子自旋共振波谱 法、核磁共振波谱法 4)按被测物质对辐射吸收的检测方法的差别:吸收光谱、共振波谱法 (在明背景下检测吸收暗线或是在暗背景下检测共振明线)按被测物质粒子的类型:原子光谱、分子光谱、核磁共振波谱 (3)色谱分析 色谱分析法:按物质在固定相与流动相间分配系数的差别而进行分离、分析的方法 1)按流动相的分子聚集状态:液相色谱、气相色谱、超临界流体色谱 )按分离原理:吸附、分配、空间排斥、离子交换、亲合色谱法、手性色谱法 )按操作形式:柱色谱法、平板色谱法、毛细管电泳法、逆流分配法 4)液相色谱法按固定相的性能、流动相输送压力及是否具有在线监测装置等分为:经典、高效液相色谱法(4)质谱分析 质谱分析法:利用物质的质谱(相对强度-质核比)进行成分与结构分析的方法
《仪器分析》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英文):仪器分析(Instrumental Analysis) 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 学时:72 适用对象:中药专业,中药制药技术专业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仪器分析》是中药专业、中药制药技术专业的主干专业课程之一。 本课程的任务是主要讲授仪器分析光学分析法、色谱法、质谱法等方法的基本理论、仪器原理、使用技术。目的是使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能运用所学理论和技术制定实验研究方案,解决中药生产质量检测、监控、中药新药研发等领域的问题。 该课程应在完成学习无机与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等课程基础上开设,为以后的中药化学,制剂分析等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技能: 1、了解仪器分析方法的分类,发展趋势; 2、基本掌握主要仪器分析法的基本理论、仪器原理、实验技术 3、掌握仪器结构、原理和应用 4、基本掌握各种仪器分析法的样品处理技术 5、能把仪器分析技术运用到科学研究,中成药生产检测、监控,及新药开 发中去。 三、学时分配(参考)
四、课程内容 第一章绪论 [教学要求] 1.了解现代仪器分析发展的现状。 2.熟悉现代仪器分析的特点。 [教学内容] 1、仪器分析法的分类。 2、仪器分析法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3、仪器分析法的应用 [重点与难点] 重点:仪器分析法的分类
难点:仪器分析与化学分析法的比较 [教学方法] 多媒体或理论讲授。 第二章光学分析法导论 [教学要求] 1.了解光学导论的分类及特点 2.掌握电磁辐射的概念和各种光谱的区别 [教学内容] 1、电磁辐射与电磁波。 2、光学分析法分类(光谱法与非光谱法,原子光谱与分子光谱,发射光谱与吸收光谱) [重点与难点] 重点:原子光谱与分子光谱、吸收光谱与发射光谱的区别和联系 难点:原子光谱与分子光谱、吸收光谱与发射光谱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方法] 多媒体或理论讲授。 第三章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教学要求] 1.熟悉紫外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 2.掌握Lamber-Beer 定律及影响因素。 3.熟悉紫外分光光度计各部件的流程和作用 4.掌握利用紫外分光光度法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方法 [教学内容] 1、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 2、Lamber-Beer 定律 3、显色反应与显色条件的选择 4、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5、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的定性与定量方法及其应用实例 [重点与难点]
课程编号: 《仪器分析及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Teaching Outline of Instrumental Analysis and Experiments) 总学时:96 学分:2+1.5 一、课程简介 1、课程性质:专业必修 2、开课学期:第4学期 3、适用专业:化学(师范)、应用化学 4、课程修读条件:学习本课程前应先学习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分析化学实验和普通物理等课程。 5、课程教学目的: 仪器分析是通过测量物质的物理或物理化学性质来确定某些化学组成、含量及化学结构的一类分析方法。它具有实验性强和应用性强的特点,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其应用日益广泛,它在化学学科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通过教学,应使学生: (1)掌握有关的仪器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方法特点; (2)掌握有关的仪器的工作原理和构造; (3)掌握有关节仪器分析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 二、教学基本要求或建议: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仪器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特点,掌握一些简单分析仪器的操 作方法,了解并初步掌握一些大型分析仪器的操作方法,并初步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内容纲目及标准: (一)理论部分 学时数(42) 绪论 [教学目的] 通过绪论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仪器分析方法特点、方法分类和发展概况,并使学生对仪器分 析感兴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各种仪器分析方法 第一节仪器分析和化学分析 1、化学分析 2、仪器分析 第二节仪器分析方法 1、光分析法 2、电化学分析法 3、色谱分析法 4、其它仪器分析法 第三节仪器发展概况 第一章电磁辐射基础
[教学目的] 初步了解电磁辐射,电磁波谱的基本概念,正确理解原子光谱和分子光谱,熟悉射光谱、吸光谱、荧光光谱和曼散射,并对上述概念加以对比和区分。 [教学重点与难点]电磁辐射的基本性质,原子光谱与分子光谱,发射光谱与吸收光谱。 第一节电磁辐射的基本性质 1、电磁辐射 2、光的二象性 3、辐射能参数 4、辐射能的特性 第二节原子光谱与分子光谱 1、原子光谱 2、分子光谱 第三节光分析法的分类 1、光谱法 2、非光谱法 第二章原子发射光谱 [教学目的] 掌握发射光谱法(AES)基本原理,影响谱线强度的因素;谱线强度与组分浓度的关系、定性、定量分析方法。理解内标法原理,了解AES仪器的组成及各部伯的作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AES方法原理,定性定量分析方法,仪器结构及各部分的功能。 第一节方法原理 1、原子光谱的产生 2、谱线、谱线的自吸和自蚀 第二节仪器装置 1、光源 2、分光原件 3、检测器 第三节分析方法 1、光谱定性分析 2、光谱半定量分析 3、光谱定量分析 第三章原子吸收光谱法与原子荧光光谱法 [教学目的] 掌握原子吸收光谱法(AAS)基本原理AAS分析中的干扰及消除,定量分析方法。理解发积分吸收与峰值吸收,仪器构造及各部分的功能。 [教学重点与难点]AAS、AFS方法原理,AAS定量分析方法,AAS光度计的构造及各部件的功能。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基本原理 1、基态原子与激发态原子的关系 2、原子吸收线的宽度
《现代仪器分析》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现代分析/ Modern Instrumental Analysis 学时/学分:40 /2.5 先修课程: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 适用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 开课学院(部)、系(教研室):化学工程学院制药工程系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仪器分析与光谱解析是制药工程专业的学科基础必修课。 本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各种仪器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操作。熟悉各种典型光谱的解析及色谱法的分离条件的选择。了解各种仪器的工作原理,以及各种仪器分析方法在药学中的应用。 二、课程的教学内容、基本要求及学时分配 (一)教学内容 1.电位法及永停滴定法 电化学分析法的基本原理(分类、基本原理);直接电位法、电位滴定法和永停滴定法的测定方法、应用及示例。 2.气相色谱法 气相色谱法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塔板理论、Van Deemter方程式简介),色谱柱(固定液、载体、气-液色谱填充柱的制备),气-固色谱填充柱、毛细管色谱柱简介,检测器(热导、氢焰)分离条件的选择,定性、定量分析方法,应用与示例等。 3.高效液相色谱法 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基本原理(Van Deemter); 方程式在HPLC与GC中表现形式、Giddings方程式简介),各类高效液相色谱法:液-固吸附色谱法、液-液分配色谱法、化学键合相色谱法(反相键合相色谱法、正相键合相色谱法、离子抑制色谱法、离子对色谱法),离子交换色谱法与离子色谱法、空间排斥色谱法,其他色谱法简介(胶束色谱法、手性色谱法、亲合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固定相,流动相、仪器装置、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及毛细电泳法简介。 4.紫外—可见光度法 紫外—可见光谱的跃迁机理;Lambert-beer定律;精细结构;溶剂效应;wood-word吸收定则及应用。 5.红外光谱法 红外光谱的跃迁机理;判别定则;拉曼光谱;Fourier变换红外光谱;试样的制备和仪器等。 6.核磁共振 核自旋能级跃迁的基本原理;Zeeman能级;Boltzman分布;核的进动与弛豫;化学位移及其影响因素;13C—1H自旋—自旋偶合;偶合常数及其影响因素;NMR光谱的改进;奥氏核效应;二维谱。 7.质谱
《仪器分析》课程标准 (供2009级药物分析技术专业用) 第一部分前言 一、课程背景 药学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药学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为了适应新形势下高职药学专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和办学质量,在学院领导和教务处的大力支持下,我系根据高等职业院校课程建设必须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以专业建设为龙头,加快课程改革和强化特色的要求,于2006年12月开始组织高职高专药品类专业(包括药学、药品经营与管理、药物制剂技术、生物制药技术专业)的教学计划(草稿)和课程标准的编制工作,为了进一步完善教学计划,编写好课程标准,我们在岗位调研和深入部分校企合作单位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先后召开了药学专业的改革与发展研讨会和组织系教学指导委员会全体成员进行了多次专题讨论,为了了解和学习国内同类专业的课程建设情况和经验,我系先后派出8名教师参加卫生部教材办组织的新一轮全国高职高专药品类专业教学大纲和教材的编写工作。通过学习、调研和讨论,我们在总结多年药学专业教改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突破以学科设置专业课程的传统模式,初步形成“针对专业岗位对毕业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构建体现‘四化’特色的复合型药学应用性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共识。 1.教育理念职业化人才培养方案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贯穿“工学结合”的教育理念。以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药学应用性人才”为目标。 2.培养方向动态化课程体系应体现“以宽口径平台支撑多个就业方向”特色,充分体现在统一基础知识平台上进行分流培养的原则;体现“以人为本”,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培养的原则。为学生发现自己兴趣与潜能,及时调整学习方向,适应社会需求动态变化提供可能。 3.课程体系模块化突破传统“三段式”课程模式,设计适合复合型药学应用性人才培养特点的六个课程模块,从分析学生专业岗位能力入手,在确定岗位目标的基础上,根据岗位能力的确定和分解,明确岗位课程。 4.知识体系综合化课程目标和课程标准应根据高职教育规律、特点和多个岗位需求,体现对专业相关知识的综合性要求,在专业理论知识和技术原理方面、前沿技术了解和掌握程度方面,复合型人才的知识和能力体现方面都要有明确的要求,以便及时适应药学行业技术不断升级和高新技术转化迅速的特点。 二、课程性质 1.仪器分析法包括物理分析法和物理化学分析法,具有灵敏、快速、准确的特点,应用非常广泛。按照测量过程中所观测的性质分类,仪器分析法可分为电化学分析法、一般光学分析法、光谱分析法、色谱分析法、质谱分析法等。近几年来,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激光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仪器分析方法的快
1仪器分析概述 1、1分析化学 1、1、1定义 分析化学就是指发展与应用各种方法、仪器与策略,获得有关物质在空间与时间方面组成与性质信息的一门科学,就是化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1、1、2任务 分析化学的主要任务就是鉴定物质的化学组成(元素、离子、官能团、或化合物)、测定物质的有关组分的含量、确定物质的结构(化学结构、晶体结构、空间分布)与存在形态(价态、配位态、结晶态)及其与物质性质之间的关系等,属于定性分析、定量分析与结构分析研究的范畴。 ①确定物质的化学组成——定性分析 ②测量试样中各组份的相对含量——定量分析 ③表征物质的化学结构、形态、能态——结构分析、形态分析、能态分析 ④表征组成、含量、结构、形态、能态的动力学特征——动态分析 1、1、3 分类 根据分析任务、分析对象、测定原理、操作方法与具体要求的不同,分析方法可分为许多种类。 ①定性分析、定量分析与结构分析 ②无机分析与有机分析
③化学分析与仪器分析 ④常量分析、半微量分析与微量分析 ⑤例行分析与仲裁分析 1、1、4 特点 分析化学就是一门信息的科学,现代分析化学学科的发展趋势与特点可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 ①提高分析方法的灵敏度; ②提高分析方法的选择性及解决复杂体系的分离问题; ③扩展物质的时间空间多维信息; ④对微型化及微环境的表征与测定; ⑤对物质形态、状态分析及表征; ⑥对生物活性及生物大分子物质的表征与测定; ⑦对物质非破坏性检测及遥测;
⑧分析自动化及智能化。 1半岛官方体育、2 仪器分析 仪器分析就是化学学科得到一个重要分支,以物质的物理与物理化学性质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一种分析方法。 1、2、1分类 仪器分析分为电化学分析、光化学分析、色谱分析、质谱分析、热分析法与放射化学分析法,详见下表。 1、2、2特点 ①灵敏度高:大多数仪器分析法适用于微量、痕量分析。如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某些元素的绝对灵敏度可达10-14g,电子光谱甚至可达10-18g; ②取样量少:化学分析法需用10-1~10-4g,而仪器分析试样常在10-2~10-8g;
. 仪器分析课程标准 1、前言 1.1课程定位 仪器分析是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其主要包括了分光度分析法和气相色谱,液相色谱法分析法等基本分析方法,其主要功能是使学生通过具体的仪器使用项目化学习,掌握这些仪器的正确和规范使用,达到能使用这些设备完成具体的分析任务的目的。本课程应在 《分析基本操作技术》课程之后与《理化常数检验》、《工业分析》同时开设,以强化学生对化学检验的理解和应用。 1.2设计思路 仪器分析是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其主要任务是介绍常用的主要仪器分析方法,介绍这些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和典型仪器的结构与性质,利用这些仪器完成定性、定量分析的任务,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为分析检验工作保驾护航。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初步独立进行定量分析的能力,其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从事工业分析及与分析化学检验相关的基本职业能力,达到中级化学检验工职业资格证书中相关技术考核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从工作任务、知识要求与技能要求三个维度对课程内容进行规划与设计,将知识基本和技能要求融入工作任务。本标准分为主要六大部分内容:电化学分析、紫外可见分析、原子吸收分析、红外光谱分析、气相色谱分析、高效液相色谱分析。知识与技能内容则依据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进行确定。分析过程中尤其注意了整个内容的完整性,以及知识与技能的相关性。在对知识与技能的描述上也力求详细与准确。技能及其学习要求采取了“能做……”的形式进行描述,知识及其学习要求则采取了“能描述……”和“能理解……”的形式进行描述,即区分了两个学习层次,“描述”指学生能熟练识记知识点,“理解”指学生把握知识点的内涵及及其关系。 本课程是以实验为主体的课程,教学过程主要以实验形式进行,并把技能所要求的理论知识融入其中。课程主要在实验室完成学习内容,通过课程项目化教学形式来完成课程。根据中等职业学校生源的文化基础特征和就业方向,以及就业单位的岗位需求,把原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的教学模式转化为项目化教学,以实践技能的培养为主,以理论知识指导实践,在实践中强化、. .
仪器分析课程标准 1、前言 1.1课程定位 仪器分析是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其主要包括了分光度分析法和气相色谱,液相色谱法分析法等基本分析方法,其主要功能是使学生通过具体的仪器使用项目化学习,掌握这些仪器的正确和规范使用,达到能使用这些设备完成具体的分析任务的目的。本课程应在《分析基本操作技术》课程之后与《理化常数检验》、《工业分析》同时开设,以强化学生对化学检验的理解和应用。 1.2设计思路 仪器分析是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其主要任务是介绍常用的主要仪器分析方法,介绍这些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和典型仪器的结构与性质,利用这些仪器完成定性、定量分析的任务,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为分析检验工作保驾护航。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初步独立进行定量分析的能力,其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从事工业分析及与分析化学检验相关的基本职业能力,达到中级化学检验工职业资格证书中相关技术考核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从工作任务、知识要求与技能要求三个维度对课程内容进行规划与设计,将知识基本和技能要求融入工作任务。本标准分为主要六大部分内容:电化学分析、紫外可见分析、原子吸收分析、红外光谱分析、气相色谱分析、高效液相色谱分析。知识与技能内容则依据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进行确定。分析过程中尤其注意了整个内容的完整性,以及知识与技能的相关性。在对知识与技能的描述上也力求详细与准确。技能及其学习要求采取了“能做……”的形式进行描述,知识及其学习要求则采取了“能描述……”和“能理解……”的形式进行描述,即区分了两个学习层次,“描述”指学生能熟练识记知识点,“理解”指学生把握知识点的内涵及及其关系。 本课程是以实验为主体的课程,教学过程主要以实验形式进行,并把技能所要求的理论知识融入其中。课程主要在实验室完成学习内容,通过课程项目化教学形式来完成课程。根据中等职业学校生源的文化基础特征和就业方向,以及就业单位的岗位需求,把原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的教学模式转化为项目化教学,以实践技能的培养为主,以理论知识指导实践,在实践中强化、
1. 仪器名称:X射线荧光光谱仪 基本功能: 对样品作无机元素的定性定量分析,可分析元素范围为:5B~92U。 仪器用途: 该仪器对分析样品要求低,固体块状,粉状,金属等都可直接分析,而不需要溶样、分 析速度快。不损坏样品;故广泛用于新型材料,钢铁冶金、有色金属、化工、环境、电子等部门。 2. 仪器名称:扫描俄歇微探针(SAM); 基本功能: (1)可进行样品表面的微区选点分析(包括点分析,线)可进行深度分析; (3)化学价态研究 用途:纳米薄膜材料,微电子材料的表面和界面研究及摩擦化学研究。 3. 仪器名称: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基本功能: (1)样品的表面组成分析,化学状态分析,取样深度为~3 nm; (2)元素成分的深度分析(角分辨方式和氩离子刻蚀方式); (3)可进行样品的原位处理; 用途:纳米薄膜材料,微电子材料, 催化剂,摩擦化学,高分子材料的表面和界面研究的表面和界面研究及摩擦化学研究 4.
仪器名称:四圆X射线衍射仪 基本功能: 通过测定大量(几千甚至上万条)衍射线的方向和强度,确定晶体结构在三维空间中的重复周期(即晶胞参数)和晶胞中每个原子的三维坐标,可准确地测定样品的分子和晶体结构。用途:在化学、物理学、生物学、材料科学以及矿物学等领域中都有广泛而重要的应用,是认识物质微观结构的重要工具。 5. 仪器名称:多晶X射线衍射仪 基本功能: 多晶样品的物相分析和定量分析,室温至12000C物相分析,晶胞参数的测定,修正,多晶X射线衍射的指标化,晶粒尺寸和结晶度测定。 用途:在化学、物理学、生物学、材料科学以及矿物学等领域中都有广泛应用。 6. 仪器名称:透射电子显微镜 主要功能及应用范围: 透射电子显微像;选区电子衍射;扫描透射及扫描像;微区成份分析;反射衍射及高分辨衍射;对各种固体材料作显微形貌、电子衍射、化学成份分析。可获得较高的图象分辩率,又可作分析显微技术方面的工作。 7. 仪器名称:扫描电子显微镜 主要功能及应用范围: 二次电子象,背散射电子象,图象处理及分析,能做各种固体材料样品表面形貌及组织结
《仪器分析》教学大纲一、课程及教师基本信息 2:平时考核应占总成绩的40-70%。
二、任课教师简介 曾凡刚,教授,对仪器分析教学已有20多年的教学经验,能跟上现代各种仪器发展的步伐。 三、课程简介 课程梗概: 仪器分析课程适合于我校环境学院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生,是在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无机化学、化学分析理论知识基础上开设的一门专业技术核心课。其任务是依据物质的物理及物理化学性质,采用精密仪器设备得到分析数据,鉴定物质体系的化学组成、测 定其中有关成分的含量和确定体系中物质的结构和形态,即要解决物质定性和定量问题。 教学目标: 1.掌握各类仪器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以及仪器的各重要组成部分。 2.了解各仪器分析方法的应用对象及分析的基本过程。 3.初步了解当今世界各类分析仪器、分析方法及发展趋势,为今后的工作及更深一步地学习作必要的铺垫。 课程特点: 仪器分析需要一定的大学分析化学,大学物理等课程的基础。 四、学习要求与建议 包括预习、复习、课堂讨论(或实验(实践)操作)、课外交流、作业和文献阅读等自主学习、课堂(或实验(实践)教学环节)纪律、课程考核等方面的要求与建议。 五、教学进度、内容和要求 教学进度及基本内容
1.掌握各类仪器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以及仪器的各重要组成部分。 2.了解各仪器分析方法的应用对象及分析的基本过程。 3.初步了解当今世界各类分析仪器、分析方法及发展趋势,为今后的工作及更深一步地学习作必要的铺垫。 【课外学习内容与要求】 第一章仪器分析概论 必读文献:《仪器分析》,北京大学仪器分析编写组,北京大学出版社《环境仪器分析》,环境科学出版社 参考文献:《仪器分析》,朱明华编,高等教育出版社,第四版; 《仪器分析》,方慧群等编,科学出版社 第二章光学分析法导论 必读文献:《仪器分析》,北京大学仪器分析编写组,北京大学出版社《环境仪器分析》,环境科学出版社 参考文献:《仪器分析》,朱明华编,高等教育出版社,第四版; 《仪器分析》,方慧群等编,科学出版社 第三章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 必读文献:《仪器分析》,北京大学仪器分析编写组,北京大学出版社《环境仪器分析》,环境科学出版社 参考文献:《仪器分析》,朱明华编,高等教育出版社,第四版; 《仪器分析》,方慧群等编,科学出版社 第四章红外吸收光谱法 必读文献:《仪器分析》,北京大学仪器分析编写组,北京大学出版社《环境仪器分析》,环境科学出版社 参考文献:《仪器分析》,朱明华编,高等教育出版社,第四版; 《仪器分析》,方慧群等编,科学出版社 第五章分子发光分析法
《仪器分析》课程教学大纲 Instrumental Analytical Chemistry 一、课程说明 课程编码:02200110 课程总学时:48 周学时: 4 学分:3 开课学期:4 1.课程性质: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 2.适用专业与学时分配: 适用于化学、应用化学专业 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3.课程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课程是化学相关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目的是使学生熟悉各种科学分析仪器的基本原理,掌握实验技能,加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熟悉色谱分析法,液相色谱分析法,电位分析法,伏安分析法,库仑分析法,原子光谱法(原子发射,原子吸收),分子光谱法(紫外可见分光光谱法,
红外光谱法,荧光光谱法),核磁共振波谱法和质谱的基本原理及各种仪器的结构,工作原理及基本操作。 掌握各种分析方法的定性或定量的全过程,并且每一方法掌握1、2个实际测试实验。 教师在使用本大纲时,在必须完成规定的基本内容基础上,对讲授次序、课时分配和教学方式等方面可根据教学计划灵活掌握。 4.本门课程与其它课程关系: 先修课程为无机化学原理、元素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等,是高等分析化学课程的基础。 5.推荐教材及参考书: 推荐教材:《仪器分析》,高等教育出版社,朱明华编,2008年,第四版。 参考书: (1)《仪器分析》,科学出版社,方惠群等编,2002年,第一版。 (2)《仪器分析习题精解》,科学出版社,胡胜等编,2006年,第二版。 (3)《仪器分析学习指导》,科学出版社,方惠群等编,2004年,第一版。 6.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所有内容采用多媒体教学 7.课程考试方法与要求: 考核方式:闭卷考试 评分标准:考试方式总成绩=平时成绩(出勤+作业)×10% +期末考试×90% 二、教学内容纲要 第一章引言(2学时) 1.教学目的与要求 主要讲明仪器分析的任务,内容,范围,让学生了解仪器分析发展的概况。 2.主要内容 仪器分析方法的分类、仪器分析的特点、仪器分析的发展以及仪器分析的应用。 第二章气相色谱分析(6学时) 1.教学目的与要求 (1)介绍色谱法有关的名词术语,色谱流出曲线)介绍塔板理论和速率理论。提出评价柱效能的三项指标,即柱效率(n),相对保留值(r)
《现代仪器分析》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仪器分析 英文名称:Instrumental Analysis 课程编号:11011001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学时/学分:32/2;理论学时:32 开设学期:1 (化学),2(应用化学) 开设单位:化学化工学院 适用专业:化学、应用化学 说明 一、课程性质与说明 1.课程性质 专业必修课 2. 课程说明 仪器分析是一门采用比较复杂和特殊的仪器设备,通过测量表示物质的某些物理量如:光、电、热、声、磁等或物理化学性质来确定其化学组成、含量以及化学结构的一种分析方法,是目前化学学科中最为活跃的领域之一,已渗透到科学研究、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和检验的各环节和领域,在能源科学、材料科学、生命科学和环境科学中都有极为广泛的应用,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基本掌握常用仪器分析方法,并初步具有应用此类方法解决生产与科学研究相应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通过仪器分析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基本掌握: (1)仪器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方法特点; (2)仪器的工作原理和构造; (3)仪器分析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及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学时分配表
四、教学教法建议 课堂以理论讲授为主,实验教学加强学生的操作、动手、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课程考核及要求 1.考核方式:考查(√) 2.成绩评定: 计分制:百分制(√) 成绩构成:总成绩=平时考核(20)%+期末考核(80)% 六、教材及参考书目 1.朱明华、胡坪编,仪器分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刘约权主编,现代仪器分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李继睿,杨讯,静宝元主编,仪器分析,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 4.张华,刘志广编著,仪器分析简明教程,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5.朱为宏,杨雪艳,李晶等编,有机波普及性能分析,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
本站资源均为网友上传分享,本站仅负责收集和整理,有任何问题请在对应网页下方投诉通道反馈